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百二十四章 阿拉伯商船(3/4)

纹、山峰纹,浪漫的云气纹都有,绘制小鸟图案的只有5个,图形选择上似乎要比大一个型号的盘子更随意些。

千多年的海底岁月没有毁了这次大唐来的瓷器,色彩依然润泽清晰,而且这百来个碗中,最底层盘着存放的30来个,碗内纹饰还有点怪怪的味道。

怪在哪里?

看热闹的兰迪和保罗看老板在研究那些画着怪线条的碗,这两位越看越感觉这些线条似乎在哪里见过。

最后还是保罗先想了起来,对着张楠道:“老板,这好像是阿拉-伯的风格,我好像见过,他们把差不多的纹路给敲在铜器上。

我家里有个中东带回来的工艺品通盘,上头敲的纹路和这些差不多。”

到这,兰迪脸上也有点“难怪这么眼熟”的表情:这也是在阿拉伯世界呆过段时间的主。

啥叫见多识广?

保罗这种跑过大半个地球的家伙就是。

张楠听到自己的保镖这么说,问道:“知道你那盘子上的纹路是什么意思?”

保罗嘴一歪,尴尬道:“不知道,老板,那时候我们哪有心思去弄明白这些,就顾着抱怨不能喝酒了。”

张楠哈哈笑笑。

笑完了,这才道:“你那盘子我没见过,啥意思我也不知道。

不过这些碗里线条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线条和绘画,其实是一种古代阿拉-伯文的变体图形,意思很经典,文字的大意是'真-主-伟大'。

要是不出意外,这船就是做阿拉-伯生意,跑中东的货船。

可能下边的沉船就是阿拉-伯船,唐朝时候华夏海船跑远航有,但不会很多,卖房市场,不冒危险远出重洋就能赚大钱。”

说着,手指头轻轻敲了敲碗壁,又道:“很有意思,1000多年前华夏唐代一处内陆窑口的瓷器上出现阿拉-伯文,我想着应该是当时已经有订单式的生产流程,中东客商在大唐下订单的同时,对造型和式样提出了要求。

那些大号盘子的器型我看着就有点别扭,说盘子太深,说碗又稍微浅了点,我想着就是订货方的要求大概那时候的阿拉-伯人就喜欢这样的。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我记得有资料里统计,以前在东南亚、中东和东非多个国家都出土过铜官窑的青黄釉彩瓷碗。

不过在华夏国内,除了窑址所在的长-sha和将产品销往海外的主要贸易港口扬zhou出土了比较多的铜官窑青釉彩瓷碗,其他地方几乎就没这种瓷器。

我估摸着这种铜官窑的青黄釉彩瓷碗,就是种专供外销的产品。”

拍了下保罗的肩膀,“就和边上那条泰兴号里装的德化窑青花一样,就是出口创汇的,专门卖给你们这帮不会造瓷器的家伙!”

对这话,在场的所有美国伙计没一点意见:不仅仅因为张楠是老板,还是个非常不错的老板,更因为张楠说的本来就是很多欧美人都知道的事实情况。

阿拉伯贵族一千多年前就能用上从华夏进口的瓷器,但欧洲人……

就算国王们,那也得再等个好几百年!

那都还是要从华夏进口,路途遥远且危险,运回欧洲后更不用说价格及其昂贵!

远的不说,三百年前的欧洲,普通大众的餐桌上压根就没什么像样的餐具,使用的多是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陶碗。

那时候欧洲各种流行-病横行,很多人都认为餐具都是原因之一。

那些贵族阶级虽然能使用银制餐具,但银制餐具易氧化发黑,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一日三餐:倒胃口,仆人们得花大量时间在擦拭餐具上。

那时候华夏冰清玉洁、极其卫生的白色瓷质餐具传到欧洲,全欧洲为之倾倒,视之为“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