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章 顶级黑漆古(1/3)

从王德顺手中接过铜镜,很大!工程队嘛,连办公桌上就放着把卷尺:张楠随手拿过来一量,直径有22公分!还很重!三国时期的绝大多数铜镜比较薄,还不如汉镜的厚度,但这面铜镜厚度大约有0.6公分,非常厚实!整面镜子通体漆黑,基本无绿绣,一眼看上去就有种史的厚重感。<.1.com>而且这面镜子背面线条清洗,明显是面“头模镜”:铜镜是日用品,需要大批量铸造,一个模具会使用多次,不会像那些青铜礼器那样是一模一器。所以玩铜镜,除了要注意一般意义的品相外,是不是头模镜也是衡量一方铜镜价值的重要标杆!所谓头模镜也挺好理解,就是第一次浇铸的铜镜,纹路特别清晰,价值远超过二模三模镜一般来,外形出处完全一致的铜镜,由于清晰度不同,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格会相差10倍以上!“艾伦,这就是华夏古代的青铜镜?真漂亮!”妮可也被镜子背面的图案吸引住了,“上头好像是人物吧?”“是,还是个故事,是画像镜。”这面铜镜上并没有三国时期铜镜流行的铭文纪年,可能是东汉时期铸造的也不一定,也许当初就是墓主人的家传心爱之物。当然,也有可能是吴国时期铸造的,这个谁都搞不明白,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面铜镜能属于东汉画像镜的范畴。张楠指着背面的高浮雕人物到:“东汉画像镜在华夏古代铜镜艺术发展史中位列三大巅峰之一,其辉煌的艺术成就足可与大唐盛世的高浮雕工艺相媲美。而且东汉时期的画像镜不仅工艺精湛,一般还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这是其他类型的铜镜很难比拟的…”两个美国女人之前都没见过华夏的青铜镜,这会一看到这面工艺精湛、至少1700年前的铜镜,这不奇怪才不正常。古代西方世界也有铜镜,不过西亚、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那时候流行的是圆板具柄镜,而华夏一直以来使用的是圆板具钮镜,这就形成了远古时期两个不同地域文明的两个不同类别的铜镜系统。白了西方人的镜子一般有柄,而华夏的古铜镜是用钮。直到宋代,华夏才出现有柄的铜镜不过显然不符合华夏人的审美观。铜镜要是连着个铜柄,怎么想怎么别扭!而且西方古时候的铜镜装饰虽然也有其特,但若论工艺精湛程度,华夏铜镜能甩它们几条街也难怪妮可和珍妮惊异于这面铜镜的精美。剡县能出土东汉末期之后的级铜镜一不奇怪,因为这是有史原因的。因为东汉末年开始,北方连年战乱,这制镜工艺下滑;但在华夏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而且就在剡县隔壁的会稽,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到两晋南北朝,都是华夏级制镜中心。有东汉三国时期的级铜镜在剡县出土也就不奇怪了,文管会的库房里据就有不少。张楠再次仔细看了看铜镜背面,对两个女人道:“这面画像故事镜,讲的是华夏史上差不多2500年前的一个着名史故事...”什么故事?吴越争霸呗,这是面伍子胥画像镜,铜镜背面以四枚乳丁将镜背纹饰分为四组,刻画了春秋末年越王与范蠡策划谋吴,将西施、郑旦等八名美女敬献吴王,最终逼得伍子胥愤然自刎的史事件。镜面以顺时针旋转,高浮雕工艺,四个区分别为:越王和范蠡→越氏二女→吴王→伍子胥。画面以汉代叙事画的方式,刻画了伍子胥忠直敢谏,却最终被吴王赐剑自杀的情景。外圈还有三道纹饰,画面幅幅连贯相接,互为唿应,娴熟的工艺将人物的姿态表情刻画得淋漓尽致,铸造极为精致,可谓东汉画像镜中的精品!不过华夏人一提这件事就能理解这个故事,但妮可和珍妮就不行了:什么春秋战国都还是才知道几个月,吴越争霸对她们而言实在有太深奥。“听不懂没关系,咱们回去慢慢研究。”这话就挺有意思了,只是妮可同珍妮还不知道:能听懂英文的几位这会就当耳朵没带来人都会联想的,镜子上有西施、郑旦,这边老板也是两个女人陪伴左右,哈哈…慢慢研究…珍妮也接过铜镜仔细看了看,发现镜子正面竟然还能照出人影来!更加感觉不可思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