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015 永和五铢(3000)(2/3)

与父亲为了一个女子争风吃醋,还是让她感觉到面上无光。

直到桓熙从成都寄来家书,他在信中详细解释此事的缘由,告知谢道韫,自己是如何身不由己,是父亲暗中叮嘱,非逼着自己纳妾,以安李势之心。

而在书信末尾一诗,也让谢道韫动情。

哪怕如今已经是夏秋交替的季节,不再是三月晚春。

谢道韫相信桓熙的解释。

至于所谓父子之间争风吃醋,在她想来,不过是世人诋毁之言。

树大招风,谢道韫还记得桓熙当初说过的,不遭人嫉是庸才,以桓家父子今日的声势,又怎会不招人嫉恨。

她将桓熙的家书小心收好,对谢泉、谢玄等人,笑道:

“不如在庭中栽上一颗红豆树。”

与此同时,被朝廷深深忌惮的桓温,此刻正低声下气的向司马兴男解释父子争妾的传闻。

桓温一个劲地喊冤,声称是常璩自作主张,他自己可是坚决推辞。

司马兴男将信将疑,她道:

“常璩此人,我看着就心生厌恶,不可使他留在幕府,且将他送往建康为官。”

作为桓温的参军,常璩自然是跟随他离开了蜀中。

桓温忙不迭地答应下来,只要能够度过这一关,什么都好说。

当天,桓温便唤来常璩,提出要上表朝廷,放他入朝为官。

常璩作为汉臣之时,就心向晋室,如今得知能够前往自己向往的建康,欣喜不已,他一口应下,于次日乘船东出。

见桓温放逐了常璩,司马兴男这才消了气,又记挂起了远在成都的桓熙,没少拿这事数落桓温。

初秋时节,蜀中传来捷报,桓熙平定叛乱,益州就此安宁,桓温为之大喜,而建康诸公得知消息,如丧考妣。

在伐蜀的始末为世人所知后,桓熙雏凤之名越发响亮。

一个桓温就已经让公卿们头疼,而桓熙之才,只怕不下其父,一想到将来要受制于桓家父子,谁又能够笑得出来。

而与桓家联姻的谢氏,若不是豫州刺史谢尚曾为会稽王友,是司马昱的心腹,只怕朝廷就要出手打击陈郡谢氏,分其权力。

只是等将来谢尚亡故,将由谁来接替其职,还是会有一场风波。

桓熙对于荆、扬纠纷置若罔闻,他在一心治理蜀地。

入蜀之前,袁乔就向桓温指出,益州富饶,诸葛武侯以一州之地,能够抗衡中夏。

而桓熙也曾建议桓温,取蜀中财富,用于北伐。

但在李寿、李势父子多年的竭泽而渔之下,此时的益州,比之蜀汉末年的状况,犹有过之。

蜀汉末年,益州疲敝,在无法增加租税的情况下,只得不断加铸小钱,面值不变,但含铜量却是一降再降。

先主刘备在府库空虚时所铸的直百五铢,其重量从最初的8-9克,到武侯北伐期间的2-3克,而蜀汉晚期更是相继减为1.4克、1克、0.6克,直至亡国前,一枚直百五铢仅为0.4克。

当然,这终究比不过孙权对民众敲骨吸髓的大泉一千、大泉二千、甚至是大泉五千。

所谓大泉一千,仅一枚,虚值就高达一千枚五铢钱,但其实际价值仅为3.2枚五铢钱。

李寿入主益州之后,由于与晋室连年交战,加之其人穷奢极欲,财政无以为继,只能效仿旧制,改铸小钱。

这也造成了如今益州经济上的烂摊子。

现在的益州,所流通的正是李寿在汉兴元年所铸的汉兴钱,其重仅为1克。

虽然汉兴钱开创了年号钱的先河,但随着成汉覆灭,这种钱币自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东晋的币制同样混乱不堪,早在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