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血战高丽(四)(3/7)
晃悠被倭军堵了个正着,然而在他嘴里却变成了以身涉险诱饵设伏,保住了黎盛的脸面。
“若是没有你军,此战魏军危矣,”黎盛的性格就是一码归一码,“你对本将、对魏军都有大恩,你有什么要求,尽可以说出来!”
崔承允笑了笑,沉吟片刻:“既然将军都如此说了...末将确实想求将军一件事。”
“什么事?”
“现在不好说,等到王师将倭贼尽数赶出去再说吧,”崔承允说道,“毕竟现在说出来...不太合适。”
智异山之战就此结束,此役魏军阵亡四千五百人,斩获倭军首级万余,全州几乎变成空城,原本全罗道最难攻克的城池被轻松光复,而光州则成了全罗道倭寇最后的聚集地,只剩万余倭寇还在里面要死不活地据守。
--据说那位见势不妙就准备撤兵的生意人北条氏舜在倭军退入城池的当天就被暴怒的全州倭将下令切腹,然而北条氏舜觉得大家都不是同一军的,凭什么要他切腹就切腹?于是全州倭将换了个说法,把切腹改成了砍头。
最关键的是,这一战还让黎盛明白了两件事:一是织田信虎虽然死了,倭国联军各自为战,倭将们互不服气,且七万大军已经被歼灭半数,但倭人的战斗力尚存,虽然魏军兵力已经与其旗鼓相当,但要硬攻,还是够呛。
二是高丽人偶尔也是可以指望的,比如崔承允在这一战的决策就实实在在地拯救了魏军,以前黎盛总觉得天地与王爷最大,其次就是他自己,然而现在看来,高丽这种小国,偶尔也会出几个了不得的人物。
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让全罗道的战事还没开始就局势明朗,魏军、高丽军合兵围住了光州,正当黎盛想一鼓作气报围杀之仇,趁着城内倭军士气不振的时机继续攻城时,天空下起了雨。
接连数天的暴雨让火器难以使用,而倭寇似乎也打定主意要据守在城内,打死不出来,还拼命修筑城防工事,摆明了是要和魏军死磕,见到这种情况,熟读兵法的都知道不能强攻,那跟让士卒送命没区别,所以黎盛果断下令收复全罗道的其他失地,先晾一晾眼前的城池,等到把其他地方的倭寇收拾得差不多了,再回来攻城。
然而世事的变化总是比计划要快。
正当黎盛与崔承允在这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接连收复全罗道失地,只让大军在光州城外大营休整,给城内倭军制造压力消磨其士气时,一个士卒跑到正在议论各处战场情况的黎盛赵裕崔承允面前,禀报道:
“大帅,倭军跑了!”
“什么?”黎盛一愣,“哪儿的倭军?”
“光州城!”那士卒脸上也带着些不可置信,“刚才又有士卒去城下骚扰,城头没有放箭,斥候探查归来,报讯南门开了,倭军正在行军!”
旁边的崔承允和赵裕也齐齐一怔,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军都还没攻城,倭军为什么会跑?他们这是要撤回哪里,庆尚道?
只能说黎盛还是低估了这几仗打下来,魏军对倭寇产生的威慑力,锦江破了,公州城破了,如今全州城也落到了魏军手里,整个忠清道全罗道都被魏军收复,光州被破城也就是是个时间问题--没看到那么多魏军在城外列了大营,没事就拉着火炮过来朝城墙城门轰一轮?
再加上织田信虎一死,整个倭军入侵高丽的味儿就变了,织田信虎统率大军一路打到了高丽国都,那是奔着灭国去的;然而织田信虎被黎盛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将领不讲武德坑死之后,整个倭国联军立刻变成了原本的九军分掠各地,谁也不听谁的,这个时候,档次就变成强盗了。
钱抢到了,人抢到了,地皮都刮了一层,七万大军死得还不到一半,还守?
光州城外那一战几乎就是倭军最后的绝唱了,近三万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