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72章 庙堂局势(2/5)

落败,而朝廷也将获得田氏治下土地和人口,极大提升国力。

“四川的新政已经稳定,前些日子东宫来了消息,准备在河南、山西与北直隶一口气推行新政。”

蹇义没有继续贵州土司叛乱的话题,而是将话题引向了北方。

“东宫的意思是,准备被从山东、四川、辽东这些执行新政有效果的官员中选拔一批官员,拔擢到北直隶三地,以此方便执行新政。”

“四川这边,我选出了三十二个官员,其中有一個就是你。”

“只要你点头,你明日就可以启程去南京述职,等待拔擢。”

“以你在巴县推行新政的政绩,这次应该可以拔擢二级,前往府衙担任通判。”

通判主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这倒是徐硕所精通的,何况他本来就是山东迁徙吉林的北方人,即便不能回家乡,但能调到河南、北平也不错。

就连蹇义也认为,徐硕会点头选择回到北方,但徐硕却摇摇头道:

“北方固然好,但即便做出成绩,也只是文治,反倒是留在南边,下官觉得机会会更多。”

“你想说什么?”蹇义眯了眯眼睛,虽然知道徐硕聪明,但没想到徐硕居然能猜到官位西南的好处。

面对他的询问,徐硕也不假思索道:“贵州之事,短则半年,长则一年。”

“一旦土司叛乱被平,那接下来就是全面的推行新政并改土归流。”

“相较于北方三地,在贵州推行新政的政绩和履历无疑会更好。”

“下官觉得,留在巴县,等待被调往贵州才是下官当下最应该走的路数。”

徐硕毕恭毕敬的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蹇义,蹇义听后颔首:“你倒是目光长远,不像伱那同窗。”

“惟中也中选了吗?”徐硕诧异,他口中惟中是他儿时玩伴王回,表字惟中。

当初渤海军靖难南下,他们小镇被迁往辽东,而后又被迁徙至吉林城。

虽说颠沛流离一年有余,但他们也因祸得福,提前山东学子近四年上了官学。

并且由于吉林汉人的身份,为官之后也多有人照顾,不管是和都司的武官商量事情,还是和布政、按察司的官员商量事情,很少会有人对他们甩脸色。

这倒也不奇怪,毕竟吉林城至今不过十六万口,而朝廷近四成武官都出自吉林城,谁也不知道徐硕他们背后会不会站着一尊公侯伯爵。

“得了消息,他便出发前往南京去了,不过他的政绩不如你,估计顶多拔擢一级。”

蹇义说着,同时也赞许的看着徐硕道:“你留在巴县可惜了,三个月后随我回成都吧。”

“谢先生提拔!”徐硕毕恭毕敬回礼,蹇义见状也继续散步。

见徐硕跟上来后,蹇义才开口道:“你在西南待着也好,现在江南水浑,还是西南安稳。”

“先生说的是江左和江东、浙西的官员吧?”徐硕开门见山,因为他敬佩蹇义,加上蹇义也有意培养他为自己人,所以他可以肆无忌惮。

“那三派不是好相与的,尤其是南北分卷后,三派争斗不断,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波及北卷和中卷,尤其是贵州设立三司后,若是中卷名额要增加,那南卷恐怕也会争吵着要增加。”

蹇义说罢,缓缓闭嘴看向徐硕:“你如何看待如今的庙堂?”

他带着几分考校询问,徐硕自然能听出来,故此沉思片刻后才一边跟着蹇义走动,一边开口道:

“学生刚刚步入官场不过二载,有些话可能会稚嫩,望先生勿怪。”

深思过后,徐硕这才开口道:“眼下庙堂的局面,就是由宫廷绝对主导的局面。”

“不管是守旧还是新政等派官员,他们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