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09章 南北分卷(2/6)

朱的积存,大明朝的底子还很厚。

这笔钱粮就算丢到明末,那都足够崇祯十七年的崇祯支付完天下积欠军饷、俸禄,可见朱元璋积存之厚。

“去岁,为过去四载唯一积存,臣为陛下贺……”

“为陛下贺——”

郁新说罢,群臣纷纷躬身唱礼,朱棣也自满了起来。

“可还有事物启奏?”

朱棣想要结束早朝,毕竟今日的大朝会只是他和朱高煦为户部与六军都督府新计算方式站台罢了,如今戏唱完了,也该散场了。

“陛下,臣礼部尚书李至刚有事起奏!”

李至刚站了出来,不过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庙堂之上的大部分人。

“准奏。”朱棣略皱眉头,随后便见李至刚作揖道:

“陛下,朝廷自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后,已经四载未办科举,如今为第五载。”

“臣请陛下定下明岁科举,以此安天下人心……”

李至刚说罢,朱棣也皱了皱眉,因为他昨日才与朱高煦讨论过这件事。

昨日朱高煦就说过,今日群臣一定会请朝廷举办科举,如今看来他预料不错。

至于科举一事,他与朱高煦仔细商量过后也觉得应该办,不过需要开始有些变化了。

“科举理应举办,但明年举办过于急迫,朕定永乐四年为甲申科,六部及三司官员提早两年开始告知天下士子。”

“此外,甲申科以太子少师姚广孝为主考,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为副考。”

“此前科举的乡试成绩作数,不过今年的院试和乡试、会试考卷由东宫出卷。”

朱棣将科举时间挪到了永乐四年,这让庙堂之上的群臣皱眉,可还能接受,毕竟承认了建文年间科举院试和乡试的成绩。

不过将下次科举的考卷交给东宫出卷,这就让群臣有些受不了了。

“陛下,太子虽博学,可对经史典籍熟知多少却无人了解,臣请问太子,甲申科考卷是否与过往科举考卷类似?”

李至刚作揖询问,也问到了群臣所关心的问题。

谁都知道辽东的五年官学教育是学的什么,如果朱高煦到时候把那些东西搬上考卷,那南方学子必然会吃亏。

想到这里,众人纷纷隐晦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却直接开口道:“类似,不过也有细微调整。”

说罢,他不等群臣开口询问,便主动开口说道:

“自甲申科起,全国分为南北中三卷,定进士额为三百。”

“南北取士分配比例为南人十之五,北人十之四,西南十之一。”

“北卷范围为渤海、辽东、大宁、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陕西行都司,取士一百二十人。”

“南卷范围为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湖广、广东取士一百五十人。”

“中卷范围为四川、广西、云南三省,取士三十人。”

南北分卷,这个是朱高煦为数不多认同好大哥颁布的有用政策,并且影响了大明及后世六百多年。

南北分卷毫无疑问是防止国家分裂的政策,毕竟眼下经济重心已经彻底南移,大明又是自南方起兵,因此江南受到元末战乱的影响最小,其次是北方,最后是汉化不算深入的广西及西南。

论经济,毫无疑问也是这个排名,因此经济落后的地方必然教育落后,而教育落后就肯定考不过教育先进的江南一带。

这样的经济、教育局面下,如果“统一考试”那么绝大多数进士名额都会被南方籍贯占据,长此以往北方以及部分南方省份必然离心离德。

明初洪武四年的科举举办过后突然暂停科举的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发现了北方和西南及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