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58章 两线作战(3/5)

平、山东诸城戒严,不管是城池还是乡镇,都不得走出其辖地范围。”

“此外,驸马都尉李坚率后军四万人留守此地,以惑渤海庶人,其余七万人于寅时(3点)撤军返回大清河北,全军北上河间,尽数走乡道,不得走官道!”

李景隆敏锐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不管是朱棣还是朱高煦,他们对南军的情报掌握都精准的有些吓人,至少比南军掌握他们的情报要更精准。

这样的局势只能说明两点,要么就是二人手中有一支不逊色于锦衣卫的间客,要么就是锦衣卫被掺了水。

这二者,李景隆更相信后者。

作为主持过洪武年间最重要国家工程“西番茶马贸易”的人,也作为跟随冯胜讨伐过纳哈出,跟随蓝玉讨伐过北元的人。

李景隆很清楚洪武年间的锦衣卫是个什么情况,别说在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就是在荒无人烟的漠北、漠东、青海等地,锦衣卫也有办法弄来情报。

明军能一直追着敌人打,除了自身实力过硬,更重要的就是能做到几乎每一场战役都能掌握敌军大体动向。

只是眼下,锦衣卫似乎成了瞎子和聋子,所有情报不能说没用,但却拥有严重的滞后性。

就拿朱棣将陈晖和滕聚的万余铁骑全军覆没,以及朱高煦能提前分兵以示敌弱的情况来看,这些无不彰显着南军情报的滞后性。

朱棣从东安绕道突袭杨清水驿的路上可是有不少县、镇,然而它们没有传出半点情报。

朱高煦分兵也是一样,自己都距离朱高煦不到百里了,这些情报才慢悠悠的送来。

对于本就是步卒,并且行军路上难以披甲的南军来说,情报的滞后无疑是致命的。

十一万大军虽然很多,可如果朱高煦也像朱棣一样来突袭自己,那十一万无甲兵卒对于六千骑兵来说,屠戮起来可比杀十一万只鸡轻松多了。

“不能主动出击这父子二人,得让他们来找我。”

李景隆的思绪理清了,因此他面对诸将的质疑,扫视一圈后坦然道:

“眼下我军要做的,就是依托运河与淮河构筑防线!”

“可……”听到李景隆的话,本就是朱允炆派来的驸马都尉李坚立马皱眉道:

“可朝廷有旨意,令我军四个月内必须将渤海庶人驱赶回辽东,恢复到去岁末的局势。”

“四个月的时间足够了!”李景隆拍案,并不因为朱允炆的催战而急于交战。

“令徐凯撤至苏家桥,吴高撤至河阳,两军各自依托白沟河、五宫淀、三角淀和卫河等待我大军北上。”

“南撤路上,所有兵卒甲胄不可离身,哪怕撤退步子慢些,也不要给燕逆有可乘之机!”

李景隆已经做好了决定,吴高与徐凯南撤,李坚率四万人留守此地疑惑朱高煦,自己带六万步卒和一万骑兵北上奔赴白沟河驻防。

将后军这四万人的辎重马车集结起来,给予前军和中军的六万步卒后,他们的行进速度会比之前更快,虽然无法达到马步兵的程度,但每日起码能行军八十里左右。

从此地到雄县,差不多有六百五十里,顶多八日就能赶到。

想到这里,李景隆扫视了一眼诸将,从他们的脸上,他能感受到诸将的不满。

恐怕不止是诸将,甚至就连基层的兵卒也会不满他的举动,可他又能如何。

南军陷入两线作战,北边的燕军数量不下于十五万,东边的渤海又有不少于四万兵马。

以二十九万对十九万虽然占了太多优势,但南军的短板过于严重,不是数量能补齐的。

撤回雄县,先集中力量在白沟河对付朱棣,然后才南下对付朱高煦。

如果被朱棣得知自己集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