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怀仁巷(1/9)

怀仁巷正经来说似巷非巷,不在东城也不在西城,而是处在东城与西城交界的地方。因为地理的缘故,它既挨不上东城的荣华,也沾不上西城的富贵。东城独门小院的花园洋楼一栋接着一栋,住的尽是军政要人,平日里尽是汽车卫队出没。而西城的大屋次第林立,商铺一家挨着一家,人力车电车穿行而过,一天二十四个钟,倒有十二个钟人头簇拥。怀仁巷夹在东西城中间,两头的热闹好看都没它什么事,闹市里偏落得个冷冷清清。

怀仁巷口立了一块半人高的石碑,字迹早已模糊,天长地久,谁也没留意上头写的是什么,便是有心想认,大抵也猜得出是前清关于“怀仁”二字来历的老讲究,都民国了,谁还耐烦看这个。石碑面倒是光滑得紧,路过的人多爱伸手摸一下,巷子里的孩子们闲来无事也多喜欢骑那上面玩。巷头巷尾两头连着都是半铺沙土的马路,可巷子里却依旧青石铺地,下了雨崎岖路滑不说,还容易溅一身泥点子。这一年电气公司轰轰烈烈搞的路灯铺设,接了东城,也接了西城,可就是把东西城的夹缝给遗忘掉,一入夜怀仁巷照旧乌漆麻黑,一片寂静,附近的人家也大多早早入睡,偶尔有那舍得点灯熬夜的,一团幽幽晕黄的光透过厚玻璃,总遥远得不真实。

怀仁巷总体而言狭隘悠长,便是白天,冷不防扫一眼,也会觉得幽深不见底。不明就里的人总以为怀仁巷冷情,实际上它自有一番热闹,只是藏着掖着,不足为外人道哉。事实上,巷子里两旁骑楼内是住满人的,从一个个门洞看进去,只见耶稣光自天窗幽幽洒下,照见一条陡峭笔直的木楼梯,抬着脚往上走,到二楼才见着怀仁巷不露声色的人声鼎沸。拐角往往并着好几间套间,房东再想方设法,又用木板隔多三四个单间出来,便又能挤进去三四户人家。

这种地方杂而不乱,楼道里厨房公用、天井公用,抽水水龙公用,连过道的晾衣竹竿都是公用。聚在此处的人家有土生土长的省城本地人,也有来自五湖四海来省城讨生活的,因而南腔北调,此起彼伏,连巷口里的面店都不是卖竹升面碱面,反倒有福建云吞云贵臊子面等莫衷一是。吃饭时分,大人小孩拎着碗蹲到门口,一眼望过去,谁来自哪,家里境况,煮饭婆性情如何,都能从各自端的饭碗中瞧出个**不离十。一遇到天气好的日子,树荫下开了牌桌,外省本地都团坐一块,用各自的方言摸牌叫牌,竟也能互通有无。

偶尔哪家邻里要为争夺楼道里门洞口放点杂物的领地权而撸袖子对骂,那最好看,这时不管有事没事,大家均会聚拢过去,津津有味瞧这俩家你来我往,扯尖嗓子往对方祖宗身上招呼。骂的人全情投入,面红耳赤,围观的人也聚精会神,偶尔还会评点这位骂得厉害,花样百出,又万变不离其宗;那位笨嘴拙舌,来来去去只会问候别人老母。怀仁巷骂架有讲究,骂得再激昂也绝不动手,干架那是粗鲁的挑脚夫艇仔人家才会干的事,怀仁巷的人多数有工做,赚多赚少是一回事,然而体面却是一定要讲的。又因为这对骂不过如小儿过家家,事端太小,街坊邻里,为这点事真个结仇结怨划不着。等这口气过去了,见面没准还得继续打招呼。大家说到底不过租别人间屋住,何必动刀动枪来真的。

怀仁巷参透了市井的关键内容,又包容了五湖四海的人情世故,因而显得分外练达从容。然而它再有趣,也不是上等人家的小姐们该踏足的。苏锦瑞长到十七岁,还不知道一城之中竟然还有这样的地方,那一户户人家檐下堆着的花草杂物、老鼠洞一般逼仄的门洞、横七竖八架着的晾衣竹竿,这些落在她眼里,固然处处是新鲜,却也处处是不屑。

她来的这一日不巧下了雨,冬雨连天,严寒入骨,黄包车入了巷子,石板路颠得她七荤八素,没走一半便让她喊停,扶着阿秀女的手,宁可余下的路走过去算数。她把手收拢在狐狸毛做的手笼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