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926章 去中心化的管理概念(2/4)

大型的投资机构愿意跟进。

但是孙正义恰恰就是这么“缺心眼”,他已经盯着周不器好几年了,一番权衡之后,就放弃了既有的收购-obile的计划,把省出来的钱投给了周不器,让他去娱乐产业里冒险。

然后,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空前成功。

紫微星环球集团明年上市,市值很有可能会达到1000亿美元!

不过,孙正义也有自己的判断,并非周不器参与的所有项目他都会跟进,有一个很重要的项目他就迟迟没有跟进,那就是奈飞。

其实有一段时间,软银都下场了,想要大手笔的吃进奈飞的股票,后来还是放弃了。

原因就是尽职调查过后,发现了奈飞的管理理念的“不合群”。

“奈飞?奈飞怎么了?”

周不器放下了茶杯,有些惊讶。他投资奈飞,完全是先知先觉,还真没有什么太复杂的尽职调查。

孙正义很惊讶,“奈飞的管理制度问题很大啊,伱不知道?”

“很大吗?”周不器还真不太清楚,他只是奈飞的幕后大老板,但投票权都在哈斯廷斯那里,他的话语权有限,也懒得去了解那么多细节,“我知道,奈飞的管理结构比较松散。”

孙正义道:“岂止是松散啊,奈飞完全就是一个反面典型,是反硅谷文化。”

周不器这就比较了解了,他去过奈飞那边太多次了,“嗯,奈飞还真不太一样。硅谷的科技公司,都摆满了健身器材、游戏机、咖啡机,奈飞什么都没有,办公就是办公。”

孙正义道:“这也没什么,关键是奈飞的管理模式,他们把工作福利都放在了松散管理上。员工上下班不打卡,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还可以随时地自行休假,都不需要领导批准。”

“绩效型管理方式。”

周不器也知道一些,并未觉得太奇怪。

主要是先知先觉的作用太大了,他知道奈飞未来会取得怎样恢弘的成绩。从一个正确的结果往前推,就很容易默认前面的所有推导都是正确的。

孙正义不知道结果,他只能通过流程来推导结果,这就很容易产生不同的意见,“在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期,就出现了一大批以绩效考核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后来这些公司都死掉了。”

周不器比较年轻,90年代的硅谷样貌他还真是不怎么了解。

孙正义就不一样了,90年代互联网泡沫的时期,他就是硅谷最大的弄潮儿,靠着互联网泡沫,他甚至一度短暂成为过世界首富。

不过,依靠着先知先觉的最大优势,周不器已经知道结果了,就会很轻松地看待推导流程,笑着说:“别的公司做不成,不代表奈飞做不成。奈飞现在已经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流媒体公司了。”

孙正义摇摇头,有着比较坚定的自我认识,“管理就一定要集中化,越是集中化越容易管理,这就跟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早期的互联网有着很强的去中心化属性……嗯,奈飞的这种绩效型管理模式,就是去中心化的管理概念。可这是不行的,看看现在的互联网格局,全世界都一样,都在高度地集中化。只有集中化了,才能更容易地加以管理和约束。自由和监管一定要有个限度,走到任何一个极端,都容易出事。”

这是从更高的一个角度来审视奈飞这家公司了,再优秀的公司也不可能抵挡过时代的大势,要顺势而为,而不能逆水行舟。

互联网巨头在不断的兼并购,在不断地变强变大变垄断,这就是大势。

对监管机构来说,去中心化的模式真是太难管理了。既然这样,不如就顺水推舟,把这些去中心化的科技公司们都整合起来,变成中心化的科技巨头。

这样一来,监管就容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