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四章 新变化(2/4)

上活物儿的点缀,和晚霞中的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副美妙的画面。

然而在所有新变化中,要说与宁卫民关联最大的变化,那无疑还是西装的盛行。

或许是因为《新闻联播》节目后的黄金时段广告效果显著。

西装的流行风,居然比原本历史的时间节点提前了不少。

于是由此开始,我们的国家彻底结束了“蓝海洋”、“绿海洋”的历史。

就连国家高层会务的服装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中山装、西装、军装、夹克,从此都可以看到了。

再也不会有人会因为穿西装,而被扣上“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帽子了。

顶多了,那些思想一时还难以转变的“顽固派”,就只能对穿西装的人,说上一句“尽搞标新立异”而已。

至于由此产生的经济效应,更是让国内整个服装行业欣喜若狂的。

西装的需求急速提升,再不似以往,只限于出国人员和少数思想开放的精英阶层。

首先京城几乎所有的大照相馆,能拍婚纱照的,几乎都得置办几身西装。

不少结婚的新人,从此也开始选择自己购买西服,充当结婚的礼服。

其次就是高校的教授和研究所的专家们,以及演艺界的名人,和许多单位的一二把手。

为了体面,为了响应高层的提倡,也开始购买西装。

这其中甚至囊括了有许多曾经对西装嗤之以鼻的人。

然后这种效果又从他们的身上传导到了各单位的中层领导,基层干部……

不用说,社会需要的爆发式激增,大大刺激了生产和商业的繁荣。

比如王府井百货大楼,所销售的一批西装成衣,凡响异常热烈。

过去要卖上三四个月的货,几乎两周就一扫而光。

纺织布匹柜台前顾客也开始日益增多,几乎新增加的需求都是要买布料做西装的。

还有和皮尔·卡顿合作的红联服装厂。

也因为订单激增,专门跟部里申请外汇,要从日本引进一条先进的西装生产线。

这条生产线做工精细,缝制烫熨全部实现自动化。

如果建成,预计一年可以生产西服三十万件。

个体户的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

有人开始倒卖从花城弄过来的港式西服和日式西服。

按说呢,通过紧跟社会热点挣点快钱,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必须肯定这些个体户眼光准,脑子灵。

但有人卖的是滚包西服,这可就比较丧良心了。

因为所谓的“滚包货”,是打着外贸服的名义,入港时被水压机压缩成的一立方米大小的货包而得名。

每包大概有二百件左右的货品,质量参差不齐,款式杂乱。

一般每款仅此一件,有的上面还有血迹。

其实说白了,就是从国外运来的“洋垃圾”,通过港城转道进入内地。

这种货,有毒,只有经过翻新后才能在市场上出售骗人。

总之,这股风一刮起来,就是从上及下不可抑制之势,无休无止的散发开来。

大到服装厂、百货大楼,中到制衣店、布料店,小到裁缝铺、个体户,统统因此利润激增,且深受其影响。

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皮尔·卡顿专营店利润继续攀升根本毫无悬念,更是形势一片大好。

但反过来,宁卫民在总公司这边,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也就显得尤为诡异了。

他让整个公司的上上下下,都不禁为之晕头转向。

从宋华桂到前台的接待员,每一个人都摸不着头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