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简介(5/6)
兄弟,取得东南半壁。建安十六
年孙权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据全境↓年
以后(公元222年)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权尚存的困
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
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
★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
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吴统
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东晋南朝史籍中,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一
见。
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
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葛亮死,魏蜀战争凸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
的进攻♀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军
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
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齿、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
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
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阳以西开辟
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
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
,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
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侯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
,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毫林邑(在今越南南部)、
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
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
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
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
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
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
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孙权死(公元252年)后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
日趋强大∩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公元263年)、代魏(公元
265年)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羊祜命王?
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宁五年(公元279年)冬,晋军出兵自长江
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