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七节 印刷厂(3/4)

…”

“那执委会也不要突然下达要扩大出口的指示嘛。”

“好吧,好吧,是我们的错。”邬德无奈的说,“关键你要得这东西太奇怪,大麻纤维我还有库存。籽粒从来就没人想过。”

解决了油墨问题,周洞天去机械厂直接找到了展无涯。要他把上一次制造中文打字机时候参与的人员都召集起来――这批人上次就制造过打字盘上的铅字,算是有经验的了。

铅字需要大批量的制造,最简单最廉价的批量制造方法当然是铸造。具体做法是用硬质的金属,比如钢,由雕刻工雕出一个反向凸字来――阳模,然后用阳模在软质的黄铜上冲压出阴模。再将铅水注入阴模铸造成字。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原理,实际上还有一系列的细节工艺:铅字必须大小一致,字座部分必须完全能够彼此吻合,以便在排字版上能够排列整齐。这需要特殊的工艺设备加以保证,还要有专门的修字工人进行磋磨处理。由于铅字的使用量非常大,铸造铅字必须是一种连续性的大规模工作,字模必须有专门的工艺以便快速脱模……全套的铸字工艺是从15世纪开始,逐步改进完善,到18世纪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周洞天打算立足穿越集团现有的工业水准,按照18世纪的印刷厂水平来制造设备。

几个技工围绕着周洞天从大图书馆复制来得技术资料,一面品头论足。显然,要批量制造铅字,每个字雕一个钢模是不够的,这个东西的损耗很快,必须不断的补充钢模才行。这让大家有点犯难了:雕刻钢字模是件很无聊的事情,相当枯燥。

“我记得常用字是八百。要印刷的话,当用字三千个的量还是要准备的。”姜野计算着,“每个字平均算它要四五个钢模吧,光造钢模就得好几万个。这得造得猴年马月去。”

“不止。”孙立摇头,“印书肯定是简化字和繁体字并用,两种加起来,当用字至少得五六千。而且古籍里的生僻字极多,这些生僻字也得造一二个钢模备用着。”

“雕字工可以招募刻版师傅,他们本身就是刻字的。”周洞天说。

“但是这个效率很低啊。”孙立看了半天说,“我不知道刻字工一天能刻多少字模出来,但是效率不会太高,而且这种冲压出来的凹模浇注肯定是要手工进行――还得加上脱模和修锉的功夫,如果全用手工的话,这三四个月就能形成印刷能力的事情恐怕不靠谱。”他问:“现代化的活字印刷厂是怎么搞得?”

“有专门的铸排一体机。铸字、排版、拆版全部是自动完成的,一个人操作就可以。当然要使用电力或者蒸汽。”周洞天说着拿出了几份图纸,“不过这机器相当复杂,将近是二十世纪初期的水平了。”

他拿出来得是美国人发明的莱诺式铸排机。这种机器从1890年一直使用到1940年,虽然主要是用来印刷报纸和杂志,但是在美国也广泛的用来印刷书籍。

几个凑在一起研究了半天。

“仿制机器没有问题,但是材料的结构强度和公差很难控制。这机器还相当精密。”萧贵说,“能造,质量不能保证。”

“我意思是先简单后难。铸排一体机制造难度大,放在以后造。先牺牲效率使用简单的工艺。”孙立说,“产业升级不是一天二天工夫,”

“我有个想法,”一直没有说话的梁信说,“我们反过来想――我们拥有这个时代的人所没有的精确冲压技术。干脆用冲压的方式制造铅字。”

他的思路是用高强度钢材制造凹模,然后用凹模作为冲压头,直接冲压一定厚度的铅板,直接把铅字从铅板上冲下来。

“这样我们可以省却铸造的工序,一个冲压模可以一口气冲上几百个字。效率高多了。”梁信说,“冲压出来的工件后期加工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